師昌緒先生悼念儀式昨舉行,
  記者還原老科學家生平新聞回放:2010年度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、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名譽所長、“兩院”院士師昌緒因病於11月10日7時7分在京逝世,享年96歲。
  首次報道題目:《96歲“中國材料之父”師昌緒昨日逝世》本報訊(華商晨報 華商響網記者 高巍)昨日9時,中科院金屬研究所舉行了師昌緒先生弔唁儀式。
  該所幹部職工以及沈陽黎明廠、606所、東北大學、撫順特鋼等相關單位的代表參加,表達對師先生的哀思。
  本報記者採訪多位師老原同事,為您還原一位生動親切的老科學家。
  任“老六室”主任,帶領“108將”研究新材料
  9時,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楊銳宣佈悼念活動開始。
  在60歲以上的悼念人群中,那些曾經與師昌緒共事過的人,都把與師先生的第一面深深銘記。
  一位張姓老者回憶:“1959年,我大學畢業分配到金屬研究所,當我推開‘老六室’的門,一進屋看見的第一位科學家,就是師昌緒先生。他胖胖的,可親,平等,沒看出上下級的感覺。他站起來跟我握手,說歡迎我來這裡。”這樣的畫面,讓張老至今念念不忘。
  張老口中的“老六室”,是上世紀50年代末由師昌緒任主任的金屬研究所第六研究室。
  “當時蘇聯專家撤回國內,我們自己成立新材料的研究室。當時,老六室曾有108個人被稱為108將,研究小組就十幾個。但是師老團結了我們所有的人,每個人都敬重他。”原老六室的成員劉澤洲老人回憶。
  研製成功國產戰機發動機關鍵部件
  在上世紀50年代末,研究員朱耀霄老人1956年來到該所,是師昌緒先生的第三位弟子。在他的印象中,最難忘的是1957年所內研製渦輪葉片時期。
  “研製渦輪盤時,為解決高溫合金國產化問題,我們人員需要去撫順特鋼廠,當時師老的愛人流產,身體虛弱需要人在沈陽照顧,而工作上又需要師老帶頭去撫順,於是每天他就乘悶罐火車站著往返沈撫之間,一直持續了半年多的時間,終於完成了渦輪盤的研製。” 朱耀霄說。
  此後,金屬所奔赴貴州170廠指導渦輪葉片生產。“師先生領著一隊人親自去貴州苗寨附近的山區里。那是大三線地區,由410廠支援建設了170廠,山溝里特別困難,每天只能以發黴的大米和南瓜充饑,身體非常難受。”一位當年曾經與師老同去過貴州的老人回憶說。
  就這樣,金屬研究所製成了渦輪葉片,這是飛機發動機的關鍵部件,國產的殲七、殲八飛機就安裝了這種部件。
  “此後,殲七飛機出口了,在當地與美國F4的大比武中,把美國的飛機都比下去了。”朱耀霄等回憶此事時,臉上充滿了自豪。
  78歲的董老先生顫抖著回憶:上世紀70年代,所里部分職工在北京北苑飯店開會,當時生活拮据,出差吃飯算改善伙食。“在飯桌上,來了兩個客人,師老想請他們兩位跟著一起吃飯,但沒帶飯票。師老問誰有,我說我有兩張。當時我家裡很困難,每個月56元工資還得寄給家裡,但是我想這兩張飯票我還是能出的。當時我年輕,吃得快,吃完就回宿舍了,躺在床上忽然聽到有人敲門,打開門一看,師老特地到我住的三樓來還我飯票。”
  1961年,師昌緒惟一的兒子出生。因為孩子生於遼寧,師昌緒給他取名為師寧。
  捐贈50萬元設立師昌緒獎學金
  上世紀80年代,師昌緒調回北京,但是他的心仍舊牽掛著沈陽。“有一回所里修建辦公樓缺錢,他聽說了以後讓妻子從自己家裡拿了5萬元,後來所里沒有收。” 劉澤洲老人回憶。
  2004年師昌緒向金屬所捐贈50萬元人民幣,設立了師昌緒獎學金。此後,他每年都保持回沈陽一趟,培養年輕人,給學生們做報告。
  昨日在金屬研究所的官方網站上,很多人留言悼念師先生,“金屬所人”留言:“作為新時期的金屬所人,有幸和先生有過數次接觸,親身感受到先生提攜後輩,關照年輕人的無私情懷,直接受益於先生捐資助學、助研,對先生的學位、人品敬仰至深,聽聞先生去世,悲痛不已,恐現場弔唁難以抑制情緒,先來此處傾訴哀思,祝先生一路走好!”
  “材料學工作者”留言:“大師的身影漸漸遠去了,但是大師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,卻能一代一代的傳承。老戰士永不死。胸懷朴素想法,做出驚天偉業。吾輩高山仰止。懷念大師。”
  據悉中科院金屬研究所內的弔唁活動預計將持續到本周末。  (原標題:研製發動機關鍵部件助飛國產戰機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t17dtisa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