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 西洋鏡
  近日筆者拜訪了波士頓學院的攝影系教授卡爾·巴登,由於他拍攝的一組“頭腦簡單的”自拍照。
  巴登每一天,他都用同樣的光線、同樣的膠卷和同樣的相機,拍攝帶著同樣表情、同樣裸露上身的同一個人——他自己。這一拍就是二十七年。他控制所有的變量,讓這一個叫做“每一天”的攝影項目記錄他衰老的過程。“拍照就像是每天敲一下鐘,告訴自己我在這裡,又是新的一天。”巴登說。
  就是這樣一組“自拍照”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舉辦了展覽。密密麻麻的一牆照片看似一樣,可是第一張照片和最後一張照片卻是千差萬別。時間無聲無息地流失,卻最終帶來巨大的變化。
  由於孤註一擲而成名的攝影師近年來有許多例子。
  為了完成一本關於芝加哥城市歷史的書,史學愛好者馬魯夫在一場舊物拍賣會上以380美元拍下了一個沒有標記的箱子。箱子里30000多張底片,鬼神使差地讓他與一個素未謀面的女人的命運交織在了一起。
  這個名叫薇薇安·邁爾的女子生前的最後兩年因沒有了積蓄,租不起儲藏室,她乾脆把她積蓄一生的膠卷底片、報紙和錄音處理給了拍賣行。其中還有很多膠片從未被沖洗過。
  馬魯夫把沖洗出來的照片發表到了網上,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關註,而攝影師本人並不知情。2009年,當馬魯夫終於搜索到她的消息時,得到的是她的死訊。
  除了照片和錄音,馬魯夫通過收據、信件等零碎的線索,發現這個如今被稱為“街拍女王”的女人,竟然終其一生都是一個自學成才的保姆。馬魯夫還在不停地沖洗她的作品——反映上世紀美國城市風貌、人性和政治的街頭攝影。
  同樣是“自學成才”,同樣是街頭攝影,今年初80後的攝影師布蘭登·斯坦頓因拍攝紐約街頭的溫情故事而一夜走紅。四年前,作為業餘愛好的他買了自己的第一臺佳能7D相機,幾個月後他卻下崗了,失去了證券交易員的職位。靠儲蓄和救濟金過活,他在街頭漫無目的地走,“無所事事”地拍攝街上的陌生人。
  漸漸地,斯坦頓開始跟拍攝對象攀談起來。他常常不問他們的名字,只是記下他們故事中最精彩的部分,配在圖片下方發到網上。
  截至今年五月,這個博客的“臉書”頁面上已經有了近六百萬關註者,本月截至這周四已經上傳了44張照片。很多關註者不僅僅是因為照片被吸引,更是因為照片裡人的故事。斯坦頓將這些照片和故事彙集成了一本《人在紐約》的圖集,成為去年“紐約時報”評選出的非虛構類暢銷書第一名。
  不僅是攝影師,很多美國人把這樣的邏輯踐行在細微的生活里。一個來自古巴的女孩移民到美國時與自己的狗分離,她因此明白了自己對動物的熱愛,十幾年過去了她在努力成為一個獸醫;一個年近古稀的老人,在自己十二歲的時候愛上了潛水,他沒有再上大學,而是開了自己的潛水店,五十年過去了,他經營著新英格蘭地區最大的潛水店,同時也是有名的潛水培訓師之一。
  在一個沒有唯一的成功標準的社會,他們只是帶著一個簡單卻明確的想法,不考慮目的地堅持而不會時刻計較得失;實現自我的成就感而不為他人的夢想;過自己喜歡的生活而不去同別人攀比。即使是一種不被理解的生活方式、一個不斷重覆的行為和一個簡單的想法,只要是發自內心的想法,他們只是不停去做,因為人最終最需要說服的,其實是自己。
  □劉寬(旅美媒體人)
  但是這讓我對自己終將會來的死亡更加無所畏懼,因為我做好了記錄。
  ——波士頓學院的攝影系教授卡爾·巴登  (原標題:什麼樣的自拍照能開展覽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t17dtisa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